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9年11月4日 / Ellen Oredsson

細說藏品:倉俁史朗的《燈(Oba-Q)》(1972)

附有亞加力燈罩的燈具,形態猶如覆蓋了一幅白布。燈具在黑暗的空間中亮着,發出溫暖的黃光。

倉俁史朗(設計師),《燈(Oba-Q)》,1972年,有色亞加力、塗裝金屬,M+,香港,© 倉俁設計工作室

倉俁史朗的《燈(Oba-Q)》(1972)是M+館藏之一。它是甚麼樣的作品,由誰創作,M+又為何將它納入館藏?

關於《燈(Oba-Q)》

這對形態有如幽靈的燈具是日本設計師倉俁史朗1970年代初的作品,他將加熱後軟化的亞加力膠片覆蓋在桿子上,任其自然垂掛並變硬,製成Oba-Q燈的燈罩。然後,把完成的燈罩覆蓋於裝上燈泡的落地底座上,營造飄浮的錯覺。這盞燈充分體現倉俁史朗對於化實為虛及流動性質之鍾愛。

附有亞加力燈罩的燈具,形態猶如覆蓋了一幅白布。燈具放在白色的空間中,燈光已關掉。

倉俁史朗(設計師),《燈(Oba-Q)》,1972年,有色亞加力和塗裝金屬,M+,香港,© 倉俁設計工作室

這種藉着無法預測的自然力量決定形狀和設計的過程,反映倉俁史朗對隨「機緣」而創作的濃厚興趣,這亦是當時前衛創作者熱衷嘗試的做法。

這些燈具亦是倉俁史朗將流行文化融入其設計的絕佳例子。藝術家石岡瑛子以藤子不二雄於1960年代創作的流行卡通Q太郎為這些燈具命名,暱稱它們為Oba-Q。Q太郎是一隻鬼怪(日語是「お化け」,讀音為obake),又稱作Oba-Q或Q仔(Qちゃん),是漫畫《小鬼Q太郎》的主角,以其改編的動畫在香港名為《Q太郎》。

1972年3月,《燈(Oba-Q)》在東京千駄谷Gallery Fujie舉辦的倉俁史朗個展中首次公開展出。

關於倉俁史朗

透明塑膠椅子備有紫色的椅腳,坐位和扶手中封存了紅色的玫瑰花。

倉俁史朗(設計師),《布蘭奇小姐》,1988年設計,2013年製造,亞加力樹脂、塑膠、環氧樹脂塗層鋁件,M+,香港,© 倉俁設計工作室

倉俁史朗(1934–1991)可說是二十世紀末最具影響力及最廣為人知的日本家具和室內設計師。他自1960年代中起終其一生探索物料和形狀,其對物件與空間概念及其關係的理解更生出獨特的設計語言。他的作品融合了流行文化、日本美學觀念和西方前衛設計。

倉俁史朗是當時日本藝術界的核心領軍人物之一,他的朋友和合作者包括三宅一生、橫尾忠則、磯崎新和安藤忠雄,他也是創立意大利孟菲斯設計集團的成員之一。倉俁史朗致力打破當時主宰設計界的西方現代主義話語框框,地位殊為重要,並同時將其對日本設計語言的演繹推及國際。

《布蘭奇小姐》椅子設計於1988年,是倉俁史朗最知名的作品。椅子以田納西·威廉斯劇作《慾望號街車》的女主角命名,其特點在於懸浮在透明亞加力椅身和扶手裏的仿真玫瑰花。椅子捕捉了時間凝定的剎那,以凸顯脆弱性和無常之感。以當時的技術達到如此效果,要克服巨大的技術困難。

倉俁史朗設計的另一件代表作是1988年的《清友壽司吧》,它是一個720平方呎的餐飲空間。客戶要求設計能契合餐廳所供應的食物,於是倉俁史朗就以日本茶室「數寄屋造」的建築風格為靈感,參照其重視簡潔和採用天然物料的設計傳統。長長的矩形室內空間設有不對稱的拱頂,日本柳杉牆身鄰接花崗岩地板,還有形如長刀的花崗岩壽司吧枱。這是M+藏品中最大的作品。

《燈(Oba-Q)》對M+館藏的重要性

清友壽司吧:從東京到香港
清友壽司吧:從東京到香港
7:42

策展人、修復員和工匠是如何將整座壽司吧遷到博物館的?來了解他們為倉俁史朗的清友壽司吧所下的工夫

影片謄本

RICHARD SCHLAGMAN:(英文)當你走進清友壽司吧,就會立刻知道只有倉俁才能做出這樣的設計。這是他的巔峰之作。處處都是他的風格。

IKKO YOKOYAMA:(英文)倉俁以其家具作品在國際上享負盛名,包括他為孟菲斯設計集團設計的作品和其他產品。他也設計了超過350個室內空間,但只有少數保留至今。

陳伯康:(英文)倉俁這位設計師提出了一些概念:有形與無形、輕盈感、透明感,存在與不存在的物品,以及它們保存記憶、說故事的功能。他是其中一位把這些概念帶進全球設計的設計師,從1960年代起,一直到1980年代。

鄭道鍊:(英文)從一開始,我們已很清楚清友壽司吧是他少數僅餘的建築作品,它獨一無二,並且會是M+一件重要收藏。

IKKO YOKOYAMA:清友壽司吧是倉俁較後期的作品,在1988年設計而成。和其他較為夢幻的空間不同,清友壽司吧比較平實。他利用石頭、木材和其他自然物料營造出有劇場氣氛的用餐體驗。

五十嵐久枝:(日文)清友壽司吧黃昏才開始營業,不提供午餐。附近的街道燈光昏暗。壽司吧的入口是一條又窄又暗的隧道,直至你拉開門才有光線。倉俁先生嘗試凸顯光暗之間的對比。

三保谷友彦:(日文)倉俁總在作品中展現日本人的身分。他也喜歡魔術。他會製造視覺幻象,人稱「倉俁魔法」。例如洗手間的門,它的大小便足以令人驚嘆。他就是調皮,喜歡給別人驚喜。

RICHARD SCHLAGMAN:原來的店主因日本經濟泡沫爆破而陷入財務困難,被業主收回物業。我當時衝動地說我想接手這個地方,即使我當時完全沒想過可以怎樣處置它。後來我遇上了M+。

IKKO YOKOYAMA:Ishimaru是1988年建造壽司吧的承建商。Ishimaru曾建造並實現了很多倉俁的室內設計。

勝俣震一:(日文)第一次看到設計圖時,我心想,這真是非比尋常,即使以倉俁來說也不尋常。那很難形容,但好像突然間踏入了一個「和」的世界。這個空間有種輕輕漂浮的感覺,那正是倉俁這個壽司吧的特點。然後有YaYaHo燈(Ingo Maurer設計)在空間裏游過。我覺得這是很巧妙的平衡。

磯崎新:(英文)木匠從沒處理過這樣的接駁方式 。每次,他都要自己設計每個細節。他仔細研究如何避免使用傳統的接駁系統,或嘗試混合不同的系統,將它改良。

島崎洋行:(日文)情況就像是他為我們準備了一個挑戰。所有工匠在成功解決難題時都有種暢快的感覺,好像:「我做到了!至少這次做到。」

山下喜左榮:(日文)其中特別艱鉅的任務是拆卸櫃台。當年他們製造櫃台時,將石板壓在與櫃台一樣長的金屬板上,並以膠水固定位置。如今我們去掉石頭上的膠水時要小心翼翼,慢慢來,否則石頭就會裂開。

IKKO YOKOYAMA:兩年半前,我們認為時機已到,因為我們開始籌備博物館準備,準備好安裝清友壽司吧。

勝俣震一:第一次建造壽司吧時,我們首先處理石地板,然後才建造框架,封上木板。但這次,我們先建造基底,封上木板,才放入石地板。程序完全是倒過來的。我想那才是最困難的部分。

IKKO YOKOYAMA:另一位造就這個項目的關鍵人物是梅笑鳳,她是M+第一位藏品修復員。

梅笑鳳:(英文)2014年當M+剛將壽司吧納入館藏時,我已開始處理這個項目。我斷斷續續地進行它的修復工作,直至進入安裝階段。藏品修復就像做偵探。你要調查某樣東西是怎麼製作的,這樣你才能認識它所用的物料,或了解它的狀況。每件藏品背後都有其歷史。

IKKO YOKOYAMA:例如入口處那道藍色牆,我們發現上面塗了三層色調不一的藍色油漆。我猜倉俁不喜歡第一種藍色,才在安裝時作出更改,而這種情況很少發生。

島崎洋行:直到昨天,我們還一直鋪着藍色的苫布。然而,當拿走苫布,看到這件藝術作品出現在博物館的地板上時,我很意外自己居然有點激動,有種「終於完成了」的感覺。

勝俣震一 :我安裝牆板時,從頭到尾都能在板與板之間保留兩毫米的間隔。我認為這一定是奇蹟。沒錯,這就像倉俁從天上下來幫助我們一樣。

華安雅:(英文)我視這個博物館為滋養靈魂、啟發思想、吸收知識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日常體驗的特別之處。我們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人思考自己和物件的關係,當中包括我們和日常物件、日常經驗,以及建築體驗的關係。

倉俁史朗是M+館藏重點關注的設計師之一,在1970和1980年代對於改變和奠定設計概念至關重要。

在那段期間,國際設計界掀起一股反對「優良設計」的浪潮,衝擊二十世紀中期主宰現代主義設計的「形式與功能」理念,即為今日所謂的「後現代設計」運動。後現代主義設計以標新立異的造形、鮮艷浮誇的色彩,以及對具歷史重要性的作品的模仿,肆意顛覆當時社會推崇的「好品味」。這些設計表面看似荒誕不經,有人視若珍寶,亦有人視如草芥,但影響卻極之深遠。

然而,從日本後現代主義倡導者的作品,我們卻看到不同的詮釋。倉俁史朗等設計師的創作不僅充滿玩味,還帶有詩意和故事。

由此可見,後現代主義設計還有另一條發展軌跡,即倉俁史朗所謂的「魅力也應被視為功能」。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Ellen Oredsson是M+的網絡編輯。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