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何藩:決定性的瞬間
何藩:決定性的瞬間
3:57
影片謄本

(原文:粵語)

何藩:其實我偏向喜歡黑白。我不是不拍彩色照,但我發現一件事,彩色沒那麼適合我的世界。黑白給予我一種距離,怎樣的距離呢?跟現實人生的一種距離。我覺得這個距離很重要,現實人生是七彩繽紛,黑白好像抽離了一樣,更能夠令觀眾、觀者,有一種思維,一種沉思默想的空間和深度,跟我、大家產生共鳴。

我好喜歡黑色。黑色好像一種力量,好偉大,好神秘,好像可以主宰世界的一種力量。我覺得我拍照很隨意,意之所至。例如我住在半山麥當勞道,中區,我由中區走下來,當時沒有地鐵,就揹着相機,由麥當勞道半山走下去,路見橫街窄巷,煙霧迷離,有些小人物,芸芸眾生,草根階層,弱勢社群。我覺得他們所表達的一種香港精神,是最令我難忘的,小人物拼搏求存,一直在掙扎奮鬥。

我很注重光。我覺得攝影是光的藝術,我要光合我心意,不談對錯,便要等光。當時有感而發,我就表達當時的心境,我的一種感覺。大文豪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說過,他說藝術除了感動之外,便甚麼都不是。偉大!他說得偉大。

這一張呢,我必須坦白告訴各位,不是我的功勞,是上帝跟我開的一個玩笑。根本我不是在拍小孩,底片是四方的,實際上我在拍電車路。初初看,實在不行,看著看著,一旁有兩個小孩,更好玩,更有趣。放學後,兩家那樣,這樣好像⋯⋯有著節奏一樣。我喜歡玩剪裁,像製作電影一般,我很喜歡玩剪接,那是怎麼樣呢?剪接可以令你的作品起死回生。攝影也是一樣原理,那邊是死的,這邊是活的,那就把它剪掉。真正的好相片不在相機,而是在你本身,是在你的眼,在你的腦,在你的心,不是在於冷冰冰的機器。

黑白是給我一個距離,是跟現實人生有一個距離, 我覺得這個距離很重要的。

何藩

攝影大師何藩在最後一次造訪香港時,分享關於他對攝影的一些看法

何藩鏡頭下1950和60年代的香港,在今天已不可復見,但我們仍可透過他的作品感受和了解香港昔日的景物風貌。

早年生活

何藩(1931 年生於中國,2016 年逝世)身兼攝影師、電影導演及演員。兒時於上海生活,14 歲時獲贈首部相機後,攝影生涯便隨之展開。何藩在1949 年移居香港,所拍攝的香港眾生相引人入勝,自1950年代起便開始受到關注。

從攝影到銀幕事業

何藩的攝影技術,在當時日益蓬勃的香港電影業大派用場。他在1960至1980年代期間從事電影工作,特別是參與邵氏兄弟的電影製作,其作品廣為人知。何藩除了擔任電影導演外,偶爾還會亮相幕前,《不了情》(1961)便是他首部參演的電影。

M+雜誌

參演多部電影後,何藩在 1963 年完成了他的首部獨立短片《大城市,小市民》,並在翌年的「日本國際電影節」獲奬。不久後,他獲得商業電影公司的青睞,開始拍攝一系列艷情片,並因這個全新的電影類型而大受歡迎。由他執導的電影如《長髮姑娘》(1975)和《三度誘惑》(1990)更是極為賣座的作品。

何藩的傳承

何藩以照片所記錄的香港面貌,大部分已不復存在,然而新生代仍可透過他的經典攝影作品,了解昔日香港。何藩的攝影手法亦體現了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地亞-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稱之為「決定性瞬間」的精神。這種等待關鍵一刻才按下快門的攝影手法,儘管在今天被視為老派,甚至是純粹主義者才使用的攝影手法,仍然廣受街頭攝影師和攝影記者所採用。

製作人員

監製

M+

影片製作

王偉健

策展研究

周家盈、黎穎、彭綺雲

M+ 製片人

Lara Day、蘇浚

特別鳴謝

何藩、Sarah Greene、馬容元

此影片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